把農業技術送到廣闊田野
- 分類:新聞資訊
- 作者:管理員
- 來源:人民日報
- 發布時間:2022-07-06 09:40
- 訪問量:
【概要描述】科技賦能農業,就一定能讓農業新技術、新知識不斷助力農業生產提檔升級。
把農業技術送到廣闊田野
【概要描述】科技賦能農業,就一定能讓農業新技術、新知識不斷助力農業生產提檔升級。
- 分類:新聞資訊
- 作者:管理員
- 來源:人民日報
- 發布時間:2022-07-06 09:40
- 訪問量:
俗話說: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在山東禹城房寺鎮,種糧大戶劉厚鑫今年選擇采用帶狀復合種植模式:四行大豆兩行玉米,一片土地兩種產出,一畝地能獲得一畝三分地的收益。“刨除用工和其他費用,加上政府補助,每畝地可以增加600元的收入。”復合種植,正在成為田間地頭的增收密碼。
大豆是我國居民飲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來源。豆腐、醬油、豆奶……大豆早已融入日常生活。我國作為大豆原產地,也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,大豆油料自給率有待提高。大豆擴面增產,對于端穩中國飯碗、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。我國耕地面積有限,在保證水稻、小麥、玉米生產的前提下,完全依靠凈作方式擴大大豆產量并不現實。在此背景下,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成為破題良方。
事實上,玉米大豆套種由來已久。大豆可以固氮,是矮稈作物,玉米生長過程中耗氮,是高稈作物,種在一起可以減少肥料消耗、充分利用光照,實現一舉多得。但現實中,由于二者種植模式不同,種玉米更能保收成保收益,致使一些農戶不愿意種大豆。如何在保證玉米產量的同時增加大豆收成,需要反復探索。多年前,劉厚鑫就嘗試過三行大豆兩行玉米的“3∶2模式”,但效果不佳。從“2∶2模式”“3∶2模式”到“4∶2模式”“6∶3模式”,從大豆玉米的合理株距到發揮玉米“邊行優勢”,農業科技工作者數十年潛心研究,尋求生產最優解,確保作物雙豐收,讓農戶得收益、發展有前景。
玉米大豆套種的探索再次表明,擴大糧食產能,既要藏糧于地,守住耕地紅線,也要藏糧于技,提高糧食單產。從農業科技的角度看,除了繁育良種、發明農機,也要優化種植方式、管理模式,以灌溉、化肥、株距等方面的精細化投入實現產量最大化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,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,在黃淮海、西北、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。推廣復合種植,關鍵要把農業技術送到廣闊田野,將技術培訓開到家門口、田里邊,讓農戶盡快掌握造墑播種、施肥打藥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,盡快更新種植方式,實現高產穩產。
向科技要產量,必須關注作物從萌芽、生長到成熟的全過程。當前,抗病抗倒、適宜機收的高產大豆品種已經推出,播種玉米和大豆的無人駕駛拖拉機、拖載氣吸式免耕精量播種機正在推廣。不斷研發更加匹配的品種,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,研制降本增效的農肥,在育種、栽培、植保、農機及加工等領域共同發力,才能為復合種植打造農業科技的集成系統,為生產保駕護航。
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,技術模式也應量體裁衣。在四川資中,血橙樹下套種大豆,走出一條“變閑為寶”的路子;在福建武夷山,茶樹、油菜、大豆的組合,實現了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的雙贏。除了間作、套作大豆外,東北平原開展的糧豆輪作、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大豆,也成為提高大豆產量的重要方式。以科技賦能農業,就一定能讓農業新技術、新知識不斷助力農業生產提檔升級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相關資訊
秋糧面積穩中有增 各地力促穩產豐收
遼沈大地糧滿倉
農業農村部啟動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
夏糧豐收彰顯“中國飯碗”成色
加快培育現代農業“領頭雁”
版權所有: 遼寧鴨綠江米業(集團)有限公司 遼ICP備11009753號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大連